close

 





 


若想知道為什麼台灣的產品永遠只能OEM、品牌出不去,只要看以下「投資人」和「設計者」的「對話」,便能理解——

有一位蠻有理想的上班族,他正在籌辦一個品牌,為自己的設計作品。

投資人問:「你的『市場規模』多大?」

設計師:「唔,不大,因為真正懂得這東西的,我還需要教育他們。」

投資人再問:「那,你預計可以產生多大的『價值』?」

設計師:「這價值是在心裡面,每個人看到它,感覺不太一樣。」

投資人:「那你預計燒多少『成本』?」

設計師:「無法估計,為了讓大家開始使用,可以很多,可以很少。」

這好像是火星人和金星人在對話,設計師太浪漫、太不具體化。

但投資人呢,這些都是「標準提問」,但放在這位設計師身上,似乎也有點太為難了他。

有些問題,像是「市場規模」、「核心競爭力」、「成本」這些事,在設計師的眼中是「藝術」層次的題目,他們將它叫做「品味」。

許多公司的所謂的價值或競爭力,是建立在它能夠推出「便宜」的東西。

有些公司的所謂的價值或競爭力,也是建立在生產出別人做不到的「規格」,很小、很輕、很省電。

那,有沒有可能,有些公司的價值,可以是他做出了「很有品味的東西」?

不,這種東西,並不在可以被認可的範圍內。

蘋果的產品,大家不理解,為什麼這東西和非蘋的他牌一比,明明「功能不足」、「規格較差」,卻也能賣得動,而最後,竟然也只能歸因於「有一群忠誠蘋果粉絲」。

但,蘋果的價值,真的只是一群忠誠粉絲嗎?

當然不只。

所謂核心價值,現在都被一般認為是某一種很特別的、很殺死人的數字或規格,所以大家不斷的不斷的向上堆疊新的功能、新的規格。

但,「品味」呢?

「品味」聽起來模擬兩可。

「品味」聽起來只是行銷的成果。

「品味」真的是公司競爭力?

真的是國家競爭力?

在這個品牌戰的世代,「看不見」的比「看得見」的還重要,所以,接下來十年最熱門的職場競爭力,可能是「品味」。

只是看我們有沒有「品味」去Get Ready(準備好)了!

 



 


 




文章分享自: Mr.6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小申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5) 人氣()